TW

資策會:去年ICO專案46%失敗 | 討論區

Guangyaw
Guangyaw Oct 9 '18
資策會:去年ICO專案46%失敗

資策會MIC引用CoinMarjetCap與Elementus數據指出,2017年下半年加密貨幣種類破千,而募資金額更突破60億美元。(資料來源:資策會MIC,iThome整理,2018年6月) 
「在2017年,全球有九百多個ICO(首次代幣發行),其中有46%是失敗的,」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陳凱迪表示,但對全球加密貨幣的資產規模相對傳統金融機構而言,還不到0.5%。所以,對於這類加密貨幣而言,除了是新的集資手段外,以及是一種可信任的數位投資機制外,某種程度上,現有的法律規範仍不足,還有法遵調適的空間;其他所衍生的議題還包括詐騙洗錢以及投資人保護等議題。 

加密貨幣總類與募資規模持續增加,企業有意導入公鏈 

陳凱迪援引CoinMarketCap和Elementus的統計資料指出,全球加密貨幣的總數,從2014年上半年的336種,到2017年上半年871種,貨幣總數增加1.5倍,但到了2017年下半年,貨幣總數暴增1,249種,相較2014年上半年成長2.7倍,相較2017年上半年成長43%,都可以證明,數位加密貨幣的總類還在持續增加之中。 

此外,陳凱迪表示,加密貨幣也是另外一種新型態的募資工具,根據CoinMarketCap和Elementus數據也可以觀察到,2014年上半年加密貨幣募資金額達8百萬美元,但到了2017年上半年,募資金額達10.85億美元,成長近135倍之多;但到2017年下半年,加密貨幣募資金額高達63.91億美元,比2014年上半年成長將近800倍;若與2017年上半年相比,也成長將近5倍。 

若以整個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系統發行的過程來看,陳凱迪表示,目前企業對於導入區塊鏈的應用,以導入公有鏈比私有鏈或是聯盟鏈更容易。 

他指出,區塊鏈剛開始是作為純粹的貨幣系統之用,只有單純的數字,也就是比特幣1.0(Bitcoin 1.0),過去發展將近10年,已經達商用階段,但因為市場規模受限於技術門檻、波動風險、監管態度,以至於市場普及度低、集中度高。 

但慢慢的,區塊鏈發展到內容存證之用,陳凱迪表示,主要是作為服務憑證的一環,發展將近5年,主要是以太坊推出的技術,可以保存文字記錄並不可竄改,此時的加密貨幣生態是處於技術相對成熟,但法規仍在萌芽的階段。在2017年迅速崛起,成為個各產業募集資金、行銷推廣的新興手段。他也說,此時的發幣是為了可以用在平臺服務上,程式碼要結合服務系統才行。 

區塊鏈後來則發展到具備智能合約的功能,相關的程式碼都不可以竄改,發展近2年,可以作為股債憑證,演變成一種更直接的募資工具。但陳凱迪說,因為受限於各國法規,這種數位貨幣發行也遇到較多的管制,普及率也較低。 

電商平臺透過發行區塊鏈代幣,解決複雜金流與供應商管理問題 

在很多區塊鏈的應用中,陳凱迪指出,像是有新創業者就透過發行電商區塊鏈代幣,顛覆傳統電商的服務型態。 

他進一步解釋,傳統電商面對的產業現況包括:多仰賴銀行與金流整合公司,以支付平臺收付;以及客戶資料掌握在電商平臺業者手中。 

但他說,電商業者在面對金流費用名目多、價格貴,以及多方對帳成本高且費時,加上品牌商要求更清楚的客戶輪廓以及行銷自主化的情況下,電商區塊鏈新創公司INS Ecosystem則針對痛處著手,首先,結合區塊鏈打造替代性金流系統,將金流服務做到集中化,也降低金流成本並增加效率,另外,結合區塊鏈分散式資料保存的技術,在取得客戶同意下,電商平臺業者和品牌商可以即時共享客戶資料。 

陳凱迪表示,INS Ecosystem提供食品、雜貨、個人健康和居家清潔等用品項目,消費者如果使用INS代幣結帳,則享有4%的折扣,對消費者有利多,會吸引消費者使用INS代幣消費。當INS代幣使用可以普及時,接下來就要解決電商平臺面對的傳統金流問題。 

 閱讀全文
Share: